建瓯收藏家:万件抗美援朝藏品书写爱国情怀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邱冬勇 2025-10-23 15:12

建瓯收藏家:万件抗美援朝藏品书写爱国情怀

■邱冬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

福建省建瓯籍民间收藏家李志毅为抗美援朝精神所感动,倾其半生积蓄,穷尽数十年光阴,收集上万件抗美援朝珍贵文物。他自掏腰包创办纪念馆,只为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铭记;他四处奔走探访老兵,只为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走近李志毅,一起探寻他与那段峥嵘岁月的不解之缘。

image.png

李志毅收藏的抗美援朝战争文物。

倾毕生心血,踏上漫漫收藏路

李志毅从小就对抗美援朝英雄们充满崇敬之情。“我小时候从课本和电影中认识黄继光、邱少云、李家发等英雄,他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在他收藏连环画的过程中,接触大量抗美援朝题材的书籍,这让他对抗美援朝战争和志愿军将士产生更深的敬意。

“那些英雄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成为他日后走上收藏之路的最初动力。

但随着时间推移,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逐渐步入暮年,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面临着流失的危险。从最初的军功章开始,李志毅的收藏范围逐渐扩大到各类抗美援朝的奖章、奖状、参战军人证书、战场实物、战地照片、捐赠材料以及各种带有抗美援朝字样的物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代表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为了收集这些珍贵文物,李志毅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走访了无数老兵,与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交流,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纪念收藏品和珍贵史料。”他的足迹遍布东北三省和北京、重庆等地,不断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和经验。

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征集经费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除了维持家里两个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我基本舍弃了其他的一切。”为了筹集更多资金购买藏品,李志毅低价卖掉自己的汽车,将手中的古董以极低价格转让,甚至忍痛割爱,变卖了珍藏多年的古籍善本。“个人喜好微不足道。但能够尽自己一份心,传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慰问老兵,缅怀先烈,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为了维持生计和继续自己的收藏事业,李志毅经营着一家裱框店。尽管生活艰辛,他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创办纪念馆,让英雄精神永放光芒

2016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6周年之际,李志毅终于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在福建泉州开办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一天,我等了太久。看着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能够有一个正式的展示场所,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我感到无比欣慰。”

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李志毅多年来收藏的各类抗美援朝纪念章、志愿军家书回忆录、志愿军日记本、朝鲜赠送志愿军纪念品、战役贺电等千余件珍贵文物。“这些展品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英雄精神的载体。”开馆当天,许多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和家属前来参观,他们看着这些熟悉的物品,不禁热泪盈眶。

令李志毅非常感动的是,2017年3月,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林源森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其收藏多年的文史资料和文物。林源森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的一名战地记者,从2001年到2015年,他投入大量时间收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相关材料。2017年4月,林源森、李志毅陪同志愿军后代前往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并捧回烈士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壤。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由于租金不断上涨,加之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2018年,李志毅不得不忍痛关闭自己一手创办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虽然纪念馆关闭了,但李志毅并未放弃。他将部分珍贵藏品妥善保存,继续四处奔走,探访老兵,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我对抗美援朝历史的研究和宣传不会停止。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李志毅经常带着自己的珍贵藏品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些实物,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他的讲解下,那些沉默的文物仿佛有了生命,它们向孩子们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传递着爱国主义的精神火种。

“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着一些炮弹壳、子弹壳、手榴弹箱和志愿军战士的日记本、笔记本、水壶等文物到学校展出。孩子们围在我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敬佩的光芒。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image.png

李志毅向孩子们介绍抗美援朝精神。

展家国情怀,愿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作为建瓯人,李志毅始终心系家乡。他特别关注建瓯与抗美援朝的历史联系。“建瓯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瓯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志毅说,建瓯曾是志愿军集结地之一,1951年6月,巫传寿、范德瑞等闽北籍志愿军战士从建瓯乘汽车到上饶,后改乘火车北上,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军事训练后,于9月底抵达鸭绿江边,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在闽北籍的志愿军中,有一名中将脱颖而出——陈英。陈英原名杨金诺,出生于1920年,建瓯市徐墩镇人。1951年1月,陈英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前线投入抗美援朝的战争,参加过五次战役,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

2017年10月,李志毅带着自己的部分藏品回到故乡建瓯,在建瓯举办以“关爱老兵,缅怀先烈——向英雄致敬”为主题的纪念展。“回到家乡办展,意义特别重大。建瓯是我的根,我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雄。”展览在建瓯引起了轰动,许多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们通过这些实物,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当我回到建瓯,看到黄华山革命烈士陵园,我都会想起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们。建瓯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也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年9月30日,建瓯市在黄华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烈士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虔诚祭奠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看到家乡如此重视对英雄的纪念,我感到无比欣慰。这说明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代代相传,我们的红色基因在不断延续。”

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志毅向记者透露了自己最大的心愿:“我希望能够为这些珍贵的藏品找到一个永久的‘家’,让它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历史不容忘记,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