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沉默的荣耀》取景地——在古城中寻觅先辈足迹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戴伟国 2025-10-23 14:42

打卡《沉默的荣耀》取景地——在古城中寻觅先辈足迹

 ■ 戴伟国

10月20日清晨,漳州古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细雨之中,天色微明,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这样的天气,仿佛与《沉默的荣耀》中那段隐秘而坚定的历史遥相呼应——在无声处见证信仰,于暗影中守护光明。

上午九点,芗城区芝山街道的老兵与军属们已在北广场整齐列队,准备开启一场特殊的“打卡”之旅。他们沿着热播剧《沉默的荣耀》的取景地,一步步追寻先辈的足迹,重温那段关于信仰与牺牲的峥嵘岁月。

《沉默的荣耀》以1949年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吴石、朱枫等烈士潜伏台湾、秘密传递情报的英雄事迹。剧集自播出以来引发广泛关注,而作为主要取景地之一的漳州古城,也因其厚重的历史建筑与街区风貌,成为这段历史的“活态见证”。对曾经戎装在身的老兵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场景重现,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精神的洗礼。

“次长,这布袋戏啊,是从我们老家漳州那边传过来的。”剧中司机小钱这句朴素的介绍,一下子把老兵们与《沉默的荣耀》的距离拉近了。走在修文东路的东桥亭——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前,小桥静卧,流水无声,飞檐斗拱间是岁月沉淀的厚重,门厅上的剪粘图案依旧栩栩如生,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传递。一位老兵在此驻足良久,望着眼前的景致动情地说:“剧中人在危难时刻依然坚守信仰,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在部队的岁月。真正的荣耀,并不总是轰轰烈烈,往往就蕴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中。”

image.png

老兵与军属们在明代石牌坊前合影留念。

沿文庙前行,队伍来到香港路的明代石牌坊前。“尚书探花”与“三世宰贰”两座石坊巍然矗立,青石雕琢的龙凤纹样在晨光中更显沧桑。剧中,这些石坊多次入镜,烘托出暗战年代的紧张氛围。此刻,老兵们手持“沉默的荣耀,不朽的丰碑”“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等主题标语,在石坊前庄严敬礼。艺术与现实于此交织,历史与当下在此共鸣。

漫步至芳华横路与府埕,红砖骑楼与石板路勾勒出闽南古厝的独特风情。这里是剧中市井戏份的取景地,也承载着如今古城的烟火气息。街上飘来的美食香气与居民闲谈,让老兵们感受到剧中“烟火里的信仰”。一位曾从事侦察工作的老兵低声说道:“吴石传递情报的方式,与我们当年的训练内容确有相通。信仰从不空洞,它融入每一个细节的坚守。”

image.png

老兵与军属们在芳华横路与府埕驻足。

在中山公园的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老兵们整齐列队,举行简朴而庄重的缅怀仪式。默哀、鞠躬、瞻仰……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先烈无限的敬仰。随后,在漳州解放纪念亭内,一场以“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座谈热烈展开。

“这部剧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担当。”老兵陈宗文的发言引发共鸣,“我们虽已退役,但军人的精神不能丢。要将‘沉默的荣耀’转化为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老兵郝伟补充道:“我完整看完了《沉默的荣耀》。剧末吴石那句‘人生无怨无悔的事儿,不多’,深深触动了我。退役后,我们依然可以在关键岗位、志愿服务中发挥光和热。”座谈中,“学习革命先辈精神,老兵永远跟党走”成为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是新时代退役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image.png

老老兵们在漳州解放纪念亭内座谈交流。

活动临近尾声,古城街巷间响起歌仔戏的悠扬唱腔。剧中那一曲《薛平贵与王宝钏》——“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曾暗喻烈士跨越险阻的决心;而今,这唱词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老兵们感慨:“平日虽常经过古城,却多是匆匆一瞥。这次‘打卡’,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沉默的荣耀’——它不一定轰轰烈烈,也许就藏在一句台词、一座古桥、一次驻足之中。而我们退役军人的使命,正是让这份荣耀在平凡生活中继续发光。”

从荧幕到现实,从牺牲到传承,这次特殊的打卡之旅,让老兵们在古城中重温了历史,也激发了对信仰、责任与担当的深层思考。在漳州古城的细雨与烟火中,那份源于信仰的光,正静静照亮前行的路,见证“退役不褪色”的誓言,在新时代中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