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春兼闰月,玉兔落人间”
来源: 中国军网 综合作者:方媛 2023-01-23 16:22

“双春兼闰月,玉兔落人间”

■方媛

农历癸卯兔年即将到来。双春年、闰二月,这只“兔”可谓是又巧又奇。

《说文解字》有言:“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书·尧典》这样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谷梁传·文公六年》中有:“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这里的“闰”指的都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历法术语。通俗来讲,我国的阴历纪年法是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变化周期来计时的。它将一年设定为354或355天,余下的时间约3年累积成一个月加在某年中,称“闰”。为了保证精确度,每两三年就要插个月,这便是“闰月”,相应的年称为“闰年”。其中,“闰二月”出现的频率则更低,一般间隔19年才会出现一次。多出的闰月拉长了一年的时间,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将一个太阳年结合农时周期进行24段划分。这样一来,癸卯兔年便会在年头年尾出现两个“立春”,即为“双春年”。“双春兼闰月,玉兔落人间”,可不是又巧又奇吗?

“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中,“兔”是灵性的代表。“兔”这个意象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那一轮皎月。晋代傅玄《拟天问》有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谢庄《月赋》有云:“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中写道:“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在这里,“兔”即是月。渐渐地,兔在月中,玉兔为月。“兔”“嫦娥”“蟾宫”与“月桂”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月亮浪漫的想象,这也使农历兔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古时候,百姓将“兔”的聪慧机敏视为对家中孩童的祝福,因此衍生出了许多与“兔”有关的传统手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燕京岁时记》中这样记录着明清以来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每逢中秋佳节,北京的大街小巷就会出现这种应节应令的手工玩具“兔儿爷”。后来,这种玩具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特别版“兔墩墩”,就是以“兔儿爷”这项民俗工艺为灵感创作而来的。

“兔”是一种小型食草动物,体型虽小,却富有生机。《说文解字》中记载:“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时辰中,“卯”又名“日始”“破晓”,指太阳冉冉初升的时段,兔子便常在此时活动。因此,“卯兔”象征着春意,代表着黎明,蕴藏着无限生机。“兔”更是以其小巧的身形和灵活的动作成为敏捷矫健的象征。在武术技巧中有一招“兔子蹬鹰”常能出奇制胜。“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飞鹰是猛禽,兔子却能以弱胜强,凭借迅捷的反应反守为攻,生动展现了其小小身躯里蕴含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