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来源: 解放军报 综合作者:刘励华 杨奇松 欧阳治民 2023-09-19 14:26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刘励华  杨奇松  欧阳治民

■一段临终遗言,揭开了这个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

■一次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一条寻找恩人解放军的漫长之路,一家三代人从未止步。

进入9月,成都的天气依然闷热。一大早,转业军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退休副教授肖家华就带着母亲的照片和口述材料,背起重重的行囊,匆匆奔向成都东站。他两鬓的白发,在晨曦中闪烁着银光。

寒来暑往,肖家华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出发,也不知此行会是什么结果,但他脚下的步伐依然坚定。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出发,他只为一个目的:寻找当年在剿匪战斗中解救母亲的解放军恩人,实现母亲的遗愿。

肖家华与母亲梅辉秀在1997年拍摄的合影。

★母亲留下遗言,一定要找到当年救她的解放军

肖家华的母亲名叫梅辉秀,祖籍重庆市云阳县,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从相片上看,年轻时的梅辉秀面容清秀,但眉宇间透露出一份从容与坚毅。

因丈夫去世较早,加上疾病缠身,梅辉秀晚年一直由小儿子肖家华照顾。2004年12月,89岁的梅辉秀因病离世。临终前,她将儿子们叫到身边,嘱咐他们:“一定要找到当年救过我的解放军!”

肖家华从儿时起就多次听母亲说起过,当年在家乡云阳县参加剿匪战斗的故事。但由于当时年龄小,他对其中的细节一直没有太在意。此时,聆听着母亲临终的嘱托,他心里不禁掀起了波澜。他相信,母亲用生命托付的事绝非儿戏。

在他的追问下,母亲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讲述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西南土匪猖獗。在云阳县,国民党残军与当地土匪勾结,疯狂残杀解放军官兵和土改干部,严重威胁新生政权。1950年3月,云阳县组建剿匪指挥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剿匪战斗。

梅辉秀和丈夫肖振富在云阳县沙沱乡场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距离沙沱乡粮库只有2公里。剿匪战斗展开后,守护粮库的解放军官兵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协助剿匪。梅辉秀因此记住了解放军的话:发现土匪行踪要及时报告。

1950年3月19日清晨,匪军攻打马槽粮库,杀害粮库主任巩德江。随后纠集另一伙土匪,押着被抓的两名解放军战士,翻山越岭数十里,前来攻打沙沱乡粮库。

20日上午,梅辉秀刚挑水回来,发现乡场上的老乡都在跑。一个路过饭馆的小贩惊慌失措地对她说:“土匪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他们要去攻打沙沱乡粮库,你们赶快躲起来!”

梅辉秀一听,急忙吩咐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转移,自己则上山去给驻守沙沱乡粮库的解放军报信。

此时,梅辉秀怀有身孕,行动不便,但她顾不了那么多,拿着镰刀,背上背篓,沿着崎岖的山路朝粮库跑去。到了粮库,她已累得大汗淋漓。得知土匪将袭粮库的消息后,正在值勤的杨连长和张排长立即指挥粮库官兵做好战斗准备。

紧接着,梅辉秀在路边割了一背篓猪草,镇定地原路返回饭馆。可没走多远,就与一伙土匪相遇了。

土匪头子拦住她问:“干什么的?”

梅辉秀回答:“割猪草。”

土匪头子打量了一番梅辉秀,恶狠狠地说:“你是到粮库报信的吧!”随后,他令两个土匪把梅辉秀捆绑起来,一阵毒打。

这伙土匪长途跋涉而来,到中午的时候,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土匪头子对梅辉秀说:“到乡场上去找个地方给老子做饭吃!”

梅辉秀一听,急中生智说:“乡场上有家饭馆是我家开的,我可以给你们做饭,但得给我解开绳子。”

得知梅辉秀是开饭馆的,土匪们押着梅辉秀和两名解放军战士往乡场走。到了饭馆,土匪给梅辉秀松了绑,命她赶快做饭。

这时,土匪头子提出要去附近庙里拜菩萨,留下两个土匪负责看守。梅辉秀一边做饭,一边盘算着如何解救两名被捆绑在一起的解放军战士。见灶膛前的柴火快用完了,她对两个土匪说:“老总,我身上痛得不得了,麻烦你俩弄些柴火回来吧。”两个土匪看了看灶膛前,骂骂咧咧地起身一起到外面去找柴火。

见他们走远,梅辉秀迅速给两名解放军战士解开绳子,让他们赶紧往山上的粮库跑。战士们见梅辉秀伤势较重,不愿离开。梅辉秀急了,将他们从猪圈后门推了出去,自己则跳进猪粪坑里,躲藏在一个隐蔽角落。土匪们回来后发现梅辉秀和两名解放军战士不见了,气急败坏地将饭馆里的粮财一抢而空,又砸碎了家具,才悻悻离去。

3月21日上午,土匪向沙沱乡粮库发起了进攻。由于守粮库的解放军官兵早有准备,加之增援部队及时赶到,这伙匪徒被全部歼灭。

战斗结束后,被梅辉秀救出的两名解放军战士带着杨连长、张排长,找到了躲藏在猪圈粪坑里的梅辉秀。此时,梅辉秀已流产,满身血污,命悬一线。杨连长赶紧叫来连队卫生员,全力抢救梅辉秀。经过三天三夜抢救,梅辉秀终于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她一生都惦记着杨连长和张排长

听了母亲临终前的讲述,肖家华非常震撼。他没想到,母亲柔弱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顽强的力量。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死里逃生……这样的事迹可以说比小说、电影里的故事还要传奇。他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然而,更令他感慨的是,母亲是一位看淡名利、心怀感恩的人。几十年来,她在外面很少讲自己救解放军战士的事,而对解放军的救命之恩却总是念念不忘。她常给儿子们讲:“我的命是解放军救回来的,咱们全家都要记住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

打肖家华记事起,母亲就没有停止过寻找解放军恩人。

解放初期,鉴于梅辉秀在剿匪战斗中表现英勇,她和丈夫肖振富被安排在乡公所做饭。工作之余,她开始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梦想着有一天能找到解救她的解放军官兵,当面向他们表示感谢。

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加之驻沙沱乡粮库的部队开赴新的战场执行任务,她没能找到恩人的下落。唯一留存的信息是,救命恩人中有杨连长和张排长。

1958年,梅辉秀和丈夫举家搬迁到乡下。此后多年,受生活条件所限,她一直居住在沙沱乡的偏僻山村,没有走出过大山。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寻找恩人的想法。

1982年,经部队批准,梅辉秀和丈夫随军到儿子肖家华所在的驻川某部。一到部队驻地,梅辉秀就四处打听杨连长和张排长的下落,却没有一点消息。4年后,肖家华转业到成都,夫妻两人又随儿子到成都生活。到了新的城市,梅辉秀心中又重新燃起寻找恩人的希望。老伴过世后,她更是把大量精力用在这件事上。

肖家华清楚地记得,当母亲听说杨连长可能在驻成都某区部队工作的消息后,连续一个月早出晚归到处打听。有一次,她在寻访中迷了路,晚上10点还在街头徘徊,是警察把她送回了家。

晚年的梅辉秀特别喜欢看战争影视剧。每当看到解放军官兵追歼土匪的画面,她就兴奋地指着电视说:“这个是杨连长,这个是张排长……”见此情景,在一旁的儿孙们都笑她“寻人成痴”。

回想母亲生前的点滴往事,肖家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她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恩人。因为在母亲心中,解放军对她恩重如山,她想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朴素的感恩之情,更是对共产党、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妈妈一生都惦记着杨连长、张排长,只可惜她直到生命尽头也没找到他们,留下终生遗憾。”肖家华说。

★踏上替母寻找恩人的漫漫长路

梅辉秀未实现的夙愿,成为儿孙们心中沉甸甸的责任。处理完母亲的后事,肖家华兄弟便投入到寻找解放军恩人的行动中。

可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缺乏具体线索,仅凭母亲生前的口述去寻找,可谓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要想找到恩人,必须首先找到此事的佐证资料和见证者。

为此,肖家华和大哥肖家明、二哥肖家成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四处寻访,都没能找到充分的依据和寻人线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0年2月3日,肖家华无意中看到中共云阳县委编写的史料文章《军民剿匪》,发现其中一些细节与母亲所述高度吻合。文中还提到一个叫杨易夫的连长,其事迹竟与母亲描述的杨连长极其相似。激动之余,他立即赶往云阳县。

云阳县沙市镇(解放之初叫沙沱乡),是肖家华的故乡。小镇四面环山,草木葱翠,美丽的汤溪河穿过镇子静静流淌。这里就是当年剿匪战斗发生的地方。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此地早已物是人非。

出乎肖家华意料的是,听说梅辉秀的后人回来了,热情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在大家的帮助下,肖家华在沙市镇敬老院找到几位非常重要的见证者。

解放后沙沱乡的第一任乡长,87岁的退休干部朱全禄,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他告诉肖家华,梅辉秀当年营救的解放军战士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1军第33师第99团,而解救梅辉秀的正是第99团的杨易夫连长和张轩排长等人。

曾任沙市镇党委副书记、83岁的退休干部李先碧得知肖家华的来意后,郑重地说:“我是沙沱人,很小的时候就听到乡里干部讲梅辉秀的事迹。而解救她的杨连长我也见过,他是位英勇善战的一线指挥员。梅辉秀救解放军后又被解放军所救,确有其事。”

云阳县委组织部退休干部梅发清当年在沙沱乡公所担任文书,对梅辉秀夫妇非常熟悉。他感叹地说:“梅辉秀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的事迹体现了对新生红色政权、对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和大无畏革命精神。当年我在乡公所工作时,就知道她在寻找恩人,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停止寻找。”

根据3位老人提供的线索,肖家华又辗转来到云南省军区昆明第四干休所,找到一位重要证人——原第99团保卫股股长兼原云阳县公安局局长刘秀忠。

年逾八旬的刘秀忠激动地回忆:“1950年4月,杨易夫连长在向团首长汇报沙沱乡剿匪情况时,专门报告了梅辉秀的英雄壮举及被官兵解救的事,当时我在场。这种军民生死互救的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我是活着的见证人。”

肖家华将母亲生前的讲述和多方查证的结果汇总后,写信寄给中共云阳县委,寻求帮助。2012年1月,云阳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先后给肖家华复函:“梅辉秀是一位勤劳善良、朴实伟大的母亲,是一位机智勇敢、深明大义的革命群众……梅妈妈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为解放军报告重要情况和营救两名解放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为革命事业、为云阳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复函中还表示,当地政府愿意为肖家兄弟替母寻找恩人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家属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条条线索的汇总,使事件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当地党政部门的褒扬与支持,让肖家华更加坚定了实现母亲遗愿的决心。

★母亲,您的恩人杨连长找到了

根据见证者提供的线索,解救梅辉秀的解放军官兵隶属当年的第11军第33师第99团。而该部几经改编,原有的建制早已不复存在,要找到当年的解放军并非易事。

从2004年到2012年的8年间,肖家华和两个哥哥辗转重庆、四川、广东、云南等地寻访,都没有结果。大哥肖家明临终前嘱咐肖家华:“弟弟呀,要尽快找到当年的部队,以完成母亲心愿,不可怠慢!”

肖家华的焦灼与失落,被女儿肖雅心看在眼里。目睹父亲成天眉头紧锁,两鬓的白发越来越多,她决定为父亲做点什么。

2011年10月20日,肖雅心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她以《小人物大角色》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深情追忆了奶奶的传奇经历、临终心愿、父亲的坚持以及自己的感悟,初衷只是想记录身边的历史。

意想不到的是,真有一位知情人循着文章留的作者地址找来了。

那天晚上,就读于成都七中的肖雅心正在上晚自习,一位戴眼镜的老伯伯突然来到教室找她。来人自称是杨连长的女婿,说有重要的消息要告诉她父亲,期待能尽快见面。可惜由于见面很匆忙,肖雅心忘记索要对方的联系方式,只留了父亲的电话号码。肖家华左等右等,对方一直没有来电话。

好不容易出现的线索又断了,肖家华万分焦急,无奈之下他向军地媒体发起求助。

2012年4月,原成都军区《战旗报》和《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媒体相继刊发文章《救我母亲的解放军,你们在哪里?》。文章刊发后,在军地引起广泛关注。

8月23日,杨易夫的女婿齐传义通过媒体的帮助,终于和肖家华取得了联系。原来,就在见完肖雅心的那天晚上,齐传义骑车回家时不小心出了事故,受伤严重住进医院,治疗持续了很久,因而耽误了与肖家华见面的时间。

在成都一家报社的会客厅,肖家华与齐传义终于相见,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回忆起62年前先辈们那段英勇相救的故事,两人不胜唏嘘。遗憾的是,肖家三代人苦苦寻找的杨易夫连长,已于2010年8月去世,享年89岁。

杨易夫晚年照片。

据齐传义介绍,杨易夫1921年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杨儒林村,17岁入伍,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和西南剿匪等战役战斗,可以说身经百战、战功卓著。1951年,部队完成云阳县剿匪任务,开赴抗美援朝战场,杨易夫服从安排在万县军分区任作战科科长,后转业到地方,至1981年离休。

齐传义告诉肖家华,岳父杨易夫生前常给家人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其中就讲过在重庆云阳地区执行剿匪任务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并提及沙沱乡一名“开饭馆的妇女”为解放军报信之事。杨易夫曾多次感慨地说,幸亏这名“开饭馆的妇女”及时报信,要不然沙沱乡粮库就会遭到土匪突袭,他和守粮库的12名官兵都有可能牺牲。

其实,对这名“开饭馆的妇女”,杨易夫和战友们也非常牵挂。这名妇女受伤后,杨易夫还派人去看望过,后向地方领导建议,把这名妇女及其丈夫安排在乡公所从事勤务工作。在万县军分区工作期间,他时常向云阳来的同志打听这名妇女及家人的生活状况。

听完齐传义的介绍,肖家华对杨连长更加崇敬。齐传义所提供的不少信息,与肖家华母亲生前的讲述也非常吻合,这让肖家华感到无比欣慰。

当天晚上,肖家华又赶到齐传义家,“拜见”恩人杨易夫连长。凝视着杨易夫的遗像,肖家华人未语、泪先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面对杨易夫的遗像,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连长,终于找到您了,我代表母亲梅辉秀、代表全家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我妈妈直到临终前都想着念着,我们全家人也会永世不忘……”一番感恩之语未道完,肖家华已几度哽咽。

一旁的杨易夫之女杨万云眼圈也跟着红了。她扶起肖家华,动情地说:“梅妈妈当年及时报信,也救了我爸爸和他的战友们,我们同样得感谢梅妈妈呀!”言罢,在场的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第二天,肖家华来到母亲墓前,拿出翻拍的杨连长的照片,点燃三炷香:“妈妈,您的恩人杨连长找到了,这是他的照片,您好好看看,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他能认出来,不要错过见面的机会……”墓碑无语,唯有三炷香上的青烟随风摇曳。肖家华相信,母亲一定收到了他带来的消息。

★是追寻,也是传承

当年解救梅辉秀的解放军官兵共有5人,分别是杨连长、张排长,两名战士以及连里的卫生员。如今,除了杨连长,另外4位恩人依然没找到。

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张轩排长及两名战士在云阳剿匪战斗结束后,随部队调往河北,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部队回国后又经历了数次改编。那么,张轩和两名战士是否已调离或者已牺牲?如健在,耄耋之年的他们会在哪里?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有消息说,救治梅辉秀的卫生员后来调到云南的部队,退休后就居住在昆明的一个干休所。为了证实这一消息,肖家华近年来先后3次到昆明,寻遍了所有干休所,仍没有结果。

从2004年到2023年,为了找到解救母亲的恩人以及他们的后人,肖家华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其寻访足迹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行程4万多公里。19年来,青丝变华发,他始终没有停止寻访的脚步。

“寻找当年的解放军,是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更是为了追寻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一种宝贵的精神。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继续寻找下去。”今年71岁的肖家华坚定地说。

高铁穿过一片片田野,掠过一座座城市,从成都驶向济南。10个多小时的旅途,肖家华无心欣赏沿途的美景,心里一直想着如何通过新的线索,找到下一个恩人。动车到站后,他捋了捋头发,看了一下手机定位,然后满怀希望地迈向此行的目的地。

版式设计:王  凤